【參考答案】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早已被國人摒棄。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大多數(shù)父母更多體現(xiàn)的是“愛”而非“罰”。但題目中這位父親的“體罰教育”沒有被人們簡單地批評否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孩子被北京大學錄取了。但是,即便有顯著“體罰教育”成果的支撐,我仍認為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復制,也沒有復制的必要。
首先,我認為這種“體罰教育”是一種缺乏人性的教育。一方面,用“打”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懂得服從,本質上是一種暴力思維的顯現(xiàn),用這樣的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性格容易受到扭曲,雖然考上了名校,但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鮮。另一方面,要求孩子在18歲之前不能有自己的朋友,孩子的自由就會受到限制,逐漸成為父母的工具。這種方式滿足了父母的“控制欲”,卻損害了孩子的自然天性。
其次,我認為“體罰教育”的根源在于一些父母把成功定義的過分功利和狹隘,他們認為只有考上名校才算成功,而意識不到參差多態(tài)才是幸福本源。
再次,這種教育方式危害很大。從一個缺乏民主意識與人文關懷的教育環(huán)境中走出來的孩子,不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就是帶有暴力傾向。經(jīng)常挨打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與他人相處不盡如人意時或當遇到某些不良刺激時,很容易產(chǎn)生攻擊行為。
另外,父母們應當明白,無論是“魔鬼訓練”還是“體罰教育”,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即使一些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成功”的,但這些案例也是極端的個例,不見得適用每個家庭每個孩子。
最后,我想,每一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愛、理解和懂得孩子應該放在首要位置,同時還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思想和自我實現(xiàn)意識。只有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才不會成為只懂得如何考取高分的考試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