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就讀于京城一家頗有名氣的小學。開了幾次家長會,我的體會如下:廣播里,是校長充滿理想激情的演講;教室里,是班主任語重心長的建言;座位上,是家長神情凝重的記錄;交流時,是團團圍住的七嘴八舌。
上周五的家長會上,校園活動回顧,班級貢獻表彰,考試日程安排,試卷數據分析,存在問題警示……不一會兒,我的腦袋和筆記本就滿滿當當了。
講臺上,“語、數、英”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強調自己的重要性;講臺下,我們不時調整坐姿奮筆疾書,生怕漏掉任何一個要點。
有限的時間里,我們要了解學期的任務、聽取政策的分析,要掌握調整的變化、留神他人的提問,還要見縫插針地打探自家孩子的情況。
窗外,淅淅瀝瀝地飄起了小雨,請家長挪車的廣播不時打斷正在進行的交流。幾次想張嘴問問自家孩子的情況,但一看到周圍正在爭搶的問答,和班主任老師疲憊的表情、三言兩語的答復,只得話到嘴邊又咽下。雖說老師“有事隨時打電話、發(fā)短信”的承諾早已在先,但誰不喜歡面對面交流時的溫暖與尊重呢?
小小的課桌與坐椅,坐了一會兒就腰酸背痛;窄窄的過道和行距,伸手可觸左鄰右舍,而孩子們要在這兒講紀律、比成績、爭榮譽。看著墻壁上夸張豐富的板報,我不禁在想:多彩的校園生活,僅有成績值得強調嗎?關注個性的成長,人均不到三分鐘的時長夠嗎?家長四面八方地趕來,面對面的交流能從容點嗎?作為家?;拥钠脚_,這樣的橋梁和紐帶能再溫情一些嗎?
在全社會都踐行以人為本、以創(chuàng)新為美的當下,我們的家長會能否也試著升級換代,換一副表情呢?
匿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