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勝的協(xié)約國在巴黎舉行的和平會議上不顧與會國中國的請求,決定將德國戰(zhàn)前在山東霸占的權益轉交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北京十多所學校3000余名學生于1919年5月4日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在天安門前集會、游行,并火燒了曾參與同日本進行有關"二十一條"談判的前外交次長曹汝霖的住宅趙家樓。學生的愛國行動遭到北洋政府的鎮(zhèn)壓,但卻迅速得到全國各界的支持。6月5日開始,上海、天津等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形成了波及全國22省100多個城市的,有工人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群眾性革命運動。這場運動最終贏得了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個親日派賣國官僚職務和中國政府出席巴黎和會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簽字的勝利結局。
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封建主義。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的發(fā)展壯大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改變了資產階級追隨者的地位,開始獨立地進行民族解放和自身解放的斗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建黨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發(fā)展,為建黨奠定了階級基礎;通過革命知識分子的橋梁作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日益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制定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大會討論了實際工作計劃,決定集中精力領導工人運動,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3.第一次國共合作
為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戰(zhàn)勝日益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三大,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出席大會的160多名代表中有20多名共產黨員。這次大會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
?。?)確定了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大會審議并通過的宣言,對孫中山早在辛亥革命時期提出的三民主義作出適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民權主義中強調了國家的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為兩大原則。會后不久,孫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這一經過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也被稱為"新三民主義",它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
(2)事實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會議通過了允許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章程條文;決定大力吸收工農分子加入國民黨,積極開展農工運動,扶助工農革命團體的發(fā)展。
(3)按照國共合作的精神選舉了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在新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中,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等10人分別擔任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候補執(zhí)行委員,占全體委員人數的1/4。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改組后的國民黨成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形式和隨后興起的國民革命的領導者。
4.八七會議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會議徹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并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這次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黨指明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八七會議后,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于9月9日發(fā)動。10月7日,毛澤東率部到達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7年12月11日,廣東省委書記張?zhí)缀腿~挺、葉劍英等發(fā)動了廣州起義。在優(yōu)勢敵人的進攻下,起義失敗。所有這些起義,它們擴大了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使土地革命斗爭的口號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組織和保留了一部分革命武裝,為后來建立和發(fā)展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初步基礎。
匿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