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必考點——公務員考試常識備考技巧
三、“三字經(jīng)”記長征路線
瑞湘烏,遵赤渡,沙大瀘,夾草吳。
“瑞”是江蘇瑞金,是長征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都,因此它也是長征的起點。
“湘”指的是湘江戰(zhàn)役。為殲滅中央紅軍,國民政府在瑞金以西設置四道防線阻擊長征紅軍。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廣西與阻擊的國民黨軍血戰(zhàn)五晝夜,最終強渡湘江,至此,國民黨軍設置的四道封鎖線被完全突破,因此粉碎了蔣介石將中央紅軍圍殲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中央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紅軍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
“烏”指的是強渡烏江。湘江戰(zhàn)役的慘重損失,使紅軍廣大指戰(zhàn)員認識到了王明的錯誤與毛澤東的正確。黨中央在聽取毛澤東的意見后,由廣西轉道進入國民黨力量較弱的貴州。1935年1月,紅軍成功強渡烏江,此戰(zhàn)還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也為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會議創(chuàng)造了條件。
“遵”指的是遵義會議。1935年1月,處于修整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會議糾正了博古繼續(xù)推行的王明的“左”傾錯誤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在沒有共產(chǎn)國際的干預下,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赤渡”指的是四渡赤水,為保證押韻便于記憶,這在“三字經(jīng)”中是僅有的一處,用兩個字表達一個知識點。遵義會議之后,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又回到了正確的軌道。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zhàn)方針,四次渡過赤水河,在積極的運動中尋找戰(zhàn)機,調(diào)動和殲滅敵人,粉碎了蔣介石將紅軍殲滅于川黔滇邊境的企圖。
“沙”是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長江上游,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十分雄險。如果紅軍不能渡過金沙江,就會被國民黨軍逼入深山狹谷,進而全軍覆沒。蔣介石事先控制了金沙江渡口,將渡船劫掠至江北岸,以封鎖江面。但紅軍還是找到7只渡船,借此順利渡江。
“大”指的是強渡大渡河。大渡河是紅軍面前最后一個天險,只要過了大渡河,就再沒有兇險的天然屏障阻擋紅軍前進。因此,蔣介石在昆明親自部署,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使中央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但在英勇的紅軍指戰(zhàn)員的奮斗下,紅軍終于強渡大渡河。
“瀘”是飛奪瀘定橋。瀘定橋其實也是大渡河上的一座橋。但飛奪瀘定橋與強渡大渡酒卻兩個不同的事件。1935年5月25日,紅軍在強渡大渡河后,需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但這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身后的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距離紅軍只有幾個小時的距離,此時形勢十分嚴竣。為確保在國民黨追兵趕來前,幾個小時內(nèi)將紅軍全部運至對岸,紅軍必須奪取瀘定橋。
“夾”指的是翻越夾金山。渡過大渡河后,紅軍雖然暫時跳出了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但形勢依然嚴峻,國民黨軍在紅軍北上的必經(jīng)之地茂縣,松潘等地布滿重兵,等待著紅軍往口袋里鉆。因此,紅軍領導經(jīng)過研究決定,越過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夾金山,繞過敵人的口袋。
“草”是大家都知道的過草地。翻越夾金山后,還有更艱險的情況等著紅軍,那就是過草地。在過草地的過程中,紅軍面臨著行路難,飲食難,宿營難,御寒難。草地的潮濕和里面的沼澤,使紅軍走路不僅十分困難,且稍不小心便陷入沼澤。紅軍也很難找到干的地方可以躺下。草地里面沒有人煙,紅軍得不到給養(yǎng)的補充,靠皮帶、草鞋,還有野菜充饑。
“吳”指的是吳起鎮(zhèn)。紅一方面軍在經(jīng)歷爬雪山、過草地后,于1935年10月到達吳起鎮(zhèn),10月19日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會寧”指會寧會師,這個詞沒有出現(xiàn)在“三字經(jīng)”中的詞匯,但確是必要補充。1936年10月9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