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的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并舉行游行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的口號,一致要求懲辦曹汝霖、張宗祥、陸宗輿三個親日派賣國賊,并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學生的愛國運動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鎮(zhèn)壓,卻迅速得到全國各界的支持,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919年5月,李大釗在《新青年》上刊出一期由他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并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做了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同年3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分別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4.新文化運動
為反對思想文化領域的尊孔復古潮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批資產(chǎn)階級激進民主主義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個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4)性質(zhì):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nèi)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釗又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
(8)意義:①啟發(fā)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9)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有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 申論真題 行測技巧 申論熱點 申論技巧 預測試卷